【電子書籍なら、スマホ・パソコンの無料アプリで今すぐ読める!】

南台灣踏?手記: 李仙得台灣紀行 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, 1867-1874【電子書籍】[ 李仙得 Charles W. LeGendre ]

南台灣踏?手記: 李仙得台灣紀行 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, 1867-1874【電子書籍】[ 李仙得 Charles W. LeGendre ]
レビュー:0件
総合評価0
<p>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,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、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、?客移民、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。
</p>
<p>透過這本精彩的踏?手記,<br /> ?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「西方?台事務史上,<br /> 最多采多姿、最具爭議性的人物」!</p>
<p>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,<br /> 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中的重要?色。
<br /> 台灣原住民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小道具,反而躍升為?人矚目的主角。
</p>
<p>19世紀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(Charles W. LeGendre, 1830-1899),被評價為「可能是西方?台事務史上,最多采多姿、最具爭議性的人物」。
李仙得在1866年底來到中國廈門擔任領事。
隔年(1867年)3月,美國三?帆船羅發號(Rover)在恆春半島南端海域觸礁失事,船長夫婦和船員被土著殺害,引發李仙得來台,處理船難善後事宜。
他在1867年4月首次來台,之後五年間,又陸續來台至少七次;?次除了和台灣官員討論土著治理問題之外,也趁機利用他在地理鑽勘的專長,前往淡水、基隆、苗栗、六龜和恆春半島等地,進行地質調?,拍攝土著聚落景觀,並繪製近代以來最有科學性的台灣地形圖像。
1872年,李仙得因頻繁介入台灣土著事務,引起清朝不滿,也導致美國駐北京公使的批評,乃被美國政府調往阿根廷任職。
在旅程中,原本只是過境日本,卻在美國駐日公使的運作下,認識日本外交官員,旋被日本政府聘任為「牡丹社事件」重要顧問。
李仙得提供在台灣活動多年所累積的情報資訊,包括全台灣島圖、恆春半島漢人和土著聚落分布、港口地圖,以及地層結構等圖片。
1874年,李仙得匿名發表一篇影響台灣命運最為重要的論述:「台灣土著是否屬於中國領域管轄?」稍後,將他個人處理船難事件過程所累積的台灣印象,集結成一?草稿,名為「台灣紀行」。
此?書稿馬上被官方譯成日文,做為派軍征服恆春半島土著的最重要參考資料。
</p>
<p>  「台灣紀行」分成四卷;大部分篇章描述台灣北部和西部的地形和土質結構。
</p>
<p>這些章節頗為平淡,若以遊記文學的標準來看,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。
相對之下,李仙得在記?南台灣時就展現出豐富的地理?涵與民族誌細節,這些文字不僅生動有趣,而且充滿魅力,足以匹配他在南台灣所曾經?的非凡事蹟。
本書所收?的就是這些重要章節,即李仙得「台灣紀行」書稿第三卷的第15章至25章。
原編者是專門研究日本殖民主義和「牡丹社事件」關係的美國學者Robert Eskildsen教授。
2005年,他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稿本,摘?有關南台灣土著事務的篇章,集結成書。
</p>
<p>本書描述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,台灣南部原住民與中外勢力(清廷、西方政商人士)相遇、衝突與交戰的精彩過程。
這些過程乃是圍繞著李仙得與瑯?十八番社總頭目卓杞篤之間的盟約而漸次開展的。
首先是美國船舶在卓杞篤的領域?遇難;接著是李仙得憑藉外交手段,逼迫台灣府文武官員(駐紮今台南)派遣清軍南下征伐?案土著;在清軍壓境瑯?地區之際,當地族群(福?、客家、「混生」)害怕腐敗的官軍趁火打劫,聯手請求卓杞篤出面和官員談判,制止軍隊鎮壓;同時,李仙得(而非台灣總兵)毅然進入番地,與卓杞篤舉行會談,雙方訂下「南岬之盟」,保證維護西方船難者的人身安全。
這項盟約直接證明土著才是恆春半島的領主,也間接顯示清廷確實將此地土著當作「化外」之民,不願承擔船難善後事務。
1871年琉球島民遭遇船難,被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殺害。
1874年日本準備出兵,征剿土著。
此時,日本政府最需要的,便是李仙得過去處理土著事務的知識和經驗;不久,立即重金禮聘,儼然成為日本軍事活動的最高顧問。
</p>
<p>本書是李仙得最為精華的論述,一方面直接挑戰南台灣土著的領域是否為中國屬地,?一方面則刺激清廷將全台灣納入實質統治的決心。
此後,不管是所謂「開山撫番」措施,或是台灣?離福建,變成獨立行省,都可看作是清廷對於李仙得論述的回應。
若是有人想了解台灣建省前後,南台灣漢人聚落和土著生活景象,本書無疑提供最直接的觀察和記?圖像。
</p>
<p>導言<br /> 1860、70年代前往南台灣的外國冒險家,?上的是一塊野蠻人居住的未馴服土地,大致上處於清廷的統治力之外。
即使南台灣不是完全原始,也跟十九世紀西方人所預期的那樣,非常接近自然?態。
前來南台灣的訪客,不是為了找樂子或滿足無聊的好奇心,或至少不是全然如此,而是為了處理幾?被住在那裡的原住民殺害的外國船難事件。
從更寛廣的角度來看,外國人走訪南台灣,發生在西方帝國主義擴散的脈絡之下;很多他們公開承認的目標,現在都跟帝國主義聯想在一起,譬如必須要散播他們的文明,或是確保他們來往國際船隻的安全。
本書發表的文章,許多是第一次面世的;它們訴?著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,原住民與外國人(包括西方人及日本人)相遇、衝突與交戰的有趣故事。
</p>
<p>  統合本書各章節的前後故事,開始於1867年遭到船難的美國人受到攻?,觸發羅發號(Rover)事件;結束於1875年戰事完了,日本政府裁撤當年為監督侵略、?領南台灣(即所謂「台灣出兵」),特別設立的台灣蕃地事務局(Taiwan aboriginal ministry)。
在1875這一年,清廷對於日本的侵略有了決定性的回應,果決地綏靖南台灣,且正式將之併入清帝國行政管轄。
清廷在1875年的行動,或更精確地?,由沈葆テイ?始推動的「開山撫番」計畫,可視為由羅發號事件所觸動一連串政治與外交措施的因應結局,但也可視為南台灣?一個新?史階段的起始。
從此,該地區開始失去自主性。
本書的資料不包括1874以後的事件;若讀者想了解南台灣下一階段所發生的事情,可參考最近出版的《1880年代南台灣的原住民族》一書。
</p>
<p>然而,發表於本書的資料,並不僅僅是講述西方人對南台灣的印象;這些資料使我們得以窺見──雖然是不全面的──中國政府綏靖南台灣之前的原住民社會。
誠然,這些資料中所呈現的南台灣,受到一大堆西方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及偏見所形塑,並被無知及透過通譯所造成的溝通不良所影響,乃至呈現種種限制,不過,它們還是傳達了南台灣生活的生動影像;在中國政府與日本及西方的外交衝突的較大劇碼中,原住民並不是舞台上的小道具,而是?人矚目的主角。
這些資料提供了有力、迫切需要的證據,足以修正出現在大部分日本出兵台灣的?史中的原住民形象。
在多數的敘述裡,尤其是從日本人觀點所做的描述,原住民經常被描繪為兩種刻板的面向:他們野蠻、未開化,殘酷不仁,活該接受懲罰。
</p>
<p>這些資料的作者們,有很多位是策畫、執行日本進犯台灣的主要人物,相當自信他們的行動是妥當的。
他們就是要馴服這些「野蠻人」,一點歉意都沒有。
然而,當他們描述南台灣的土地及人民時,他們通常會暫時擺下政治策略,呈現好奇心,努力詳實記?,生動逼真地描述他們個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情況。
因此,儘管他們對原住民明顯帶有偏頗、成見,但比起研究遠征的?史學家,這些作者更把台灣的原住民當作一回事。
講得更明確些,他們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這樣做;?史學家從事研究工作,很少遇到風險,但這些侵入南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冒險家,卻是冒著生命危險。
不過,對冒險家而言,這也是其中的樂趣所在。
</p>
<p>  在編輯這些文本時,我通常盡量忠實原來的版本,但其中幾個明顯出錯的?音,我都改過來了;在作者明顯漏字部分,我也都加以插補。
</p>
<p>李仙得的文稿中有許多錯誤、遺漏與矛盾之處,尤其是他的註?需要編輯處理。
很多註?是不完整的,或是提到沒有收在本書的文稿段落。
本書刪除這些部分,但保留其餘的註?。
唯有幾則較長的註?,因影響到行文的流暢,就移到附?裡。
李仙得的原註,皆加上「原註」字眼。
</p>
<p>編輯文稿中的專有名詞,是相當令人畏懼的工作。
這些外國作者對於原住民名字及村庄名稱經常?混,無法正確?音,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熟悉排灣語,而且當時也不存在標準的記法,其結果就是同時出現不同的?音(附?六的表列,就是幾位曾經走訪南台灣的訪客對於各村落的不同?法)。
如今簡直無法核對文本中某些名稱的?音是否正確,因為它們所指的村庄已經消失,且大多數村庄頭人的名字,也從未出現在漢文文獻中,因此,無法為這些名詞提供一種標準的?法。
對於這些外國作者而言,漢人的名字比較不是問題,但因中文?寫的慣例尚未成形,所以也出現?多不同的?法。
因此,本書各章節對於專有名詞的?寫並不一致,存在很多差異。
為了忠於文本,本書保留這些不一致的?寫方式。
書後附上的索引及人名地名對照表,應該可以?助讀者解決大多數不同?音所帶來的困惑。
</p>画面が切り替わりますので、しばらくお待ち下さい。

※ご購入は、楽天kobo商品ページからお願いします。
※切り替わらない場合は、こちら をクリックして下さい。

※このページからは注文できません。


891円(税込) 送料込 詳細・購入はこちら

楽天Kobo電子書籍ストアでの売れ筋商品